DAY 2
廣東旅遊二天 之 第二天
#韓文公祠
當年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宗”、被潮人尊稱為“吾潮導師”我國現存的曆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公祠始建于北宋鹹平二年(999),蘇轼為撰《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景區内主要有:韓文公祠、侍郎閣、允元亭、天南碑勝、石牌坊(由胡耀邦總書記題匾)等;韓愈勤政廉政展覽館面積約210平方米,展線總長約80米,共分3個展區,設有“韓愈——勤政廉政的唐代官員”專題展覽,分“廉政”和“勤政”兩大主題。
#湘子橋
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曆史風貌。
#潮汕正宗牛肉火鍋
潮汕牛肉火鍋有一個招牌就是現宰現賣,保證牛肉的絕對新鮮,正是這種現宰現賣的新鮮保證了牛肉的肉質鮮美。牛肉很注重刀工。切牛肉的刀工是非常講究的,一定要手切,手切的要點也有很多,厚薄要适中,有的師傅的風格是切薄,這樣的肉吃起來輕、嫩,有的師傅的風格是切厚,吃起來很有滿足感,用潮州話講叫做“飽喉”。而且切的時候一定要順着肉的紋理,切法不同是會對口感産生很大影響的。
#甲第巷
觀耗資1.5億元重建明清牌坊街,體會潮州人才輩出的古城底韻;南宋以來,潮州城政治中心南移、商業區的擴展,古城南部成為潮州仕宦商賈聚居之地。清末潮州城吸引了潮州府許多富商大賈來這裡建屋造園,繁衍生息,使這裡的建築、文化藝術、民風民俗在一派濃郁的商賈情調中積澱下古城的無限甲第巷民居風華。甲第巷由于宅院最為豪華氣派,于是有了"甲第"之名。這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古民居,積澱着古城深厚的傳統文化,記載着無盡的古城風情。
#潮汕文化
潮汕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等美稱,工夫茶、潮劇、美食是其标志性的城市符号。但潮汕的文化遠遠不止這些,隐藏在城巷裡弄間的非遺手藝人,承載着潮汕悠久的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潮汕傳統舞蹈、傳統音樂、曲藝、民俗,潮汕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間文學,他們從民俗、文化、建築、人物、生活環境等不同的角度,對潮汕的城市形象進行全方位刻畫和展現。
【潮汕木雕】繼承了中國漢族傳統木雕的雕刻技藝,木雕曆史悠久,藝術精湛;
【潮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與廣繡合稱為粵繡,是潮汕地區的主要傳統工藝美術品;
【潮州音樂】是流傳于廣東潮州地區各類民間器樂的總稱,一曲潮樂,一壺茶。生活在潮州;
【潮汕工夫茶】潮汕地區特有的飲茶習俗。工夫茶主要是泡茶程式、茶的品飲也很有講究;
【潮劇】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潮劇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在“爆款”百年獨棟老屋,充滿了滿滿民國懷舊氣息。時常有曲藝演出的舞台仍餘音繞梁,複古精美的擺設器具帶你重回舊時光,有興趣的團友可自費坐下來親手泡潮汕功夫茶喝、吃小食,看戲曲,環境優雅懷舊,品潮汕文化。潮劇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形成于明代,已有四百餘年曆史。現有古裝戲、現代戲劇目四千多個,唱腔曲牌、鑼鼓牌子、配樂弦詩兩千多首。潮劇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成為潮人和世界各地人民共享的國際文化财富。
#當地小吃
【鴨母撚】是一道潮汕很有名的特色小吃,看起來有點像湯圓。它與湯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外形,比普通湯圓稍微大一點,沒有全圓的形狀而是有了一個小角,這可能就是“撚”的效果,也使其更形象的按上了此名。鴨母撚加上鹌鹑蛋、銀耳、蓮子、百合、白果、綠豆等配料,一碗小甜點,應有盡有,十分清甜;
【潮州春餅】是廣潮汕地區傳統小吃的佳品,又名潮州春卷。節日食俗。它呈長方形,金黃美觀,外酥裡嫩,味濃香郁,為人稱道。皮酥脆,餡鹹香。
【無米粿】是潮汕傳統民間小食,傳聞以前有位媳婦因為家中沒有大米,然後用番薯磨成粉制作了粿皮,加入餡料于是就有了現在的無米粿。透明的皮,加上色彩豐富的餡料,這款粿品十分受潮汕人們喜愛。
【鹹水粿】是潮州傳統粿食小吃。外觀是一個由米漿做成的如同小碟子的粿皮,中間是盛放着熱的菜脯幹,色澤嫩白,口感潤滑。粿皮無味但有嚼勁,配上菜脯幹的香甜和芳鹹。其曆史悠久,味道可口。廣受當地老百姓喜愛。
【反沙芋頭】反沙芋頭選用芋頭為主料,佐以紅蘿蔔、香菜、白糖等輔料烹制而成